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合成了系列具有不同中心原子M的1,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M1 = (H)2, M2 = Pd, M3 = Cu, M4 = Zn, M5 = Pb). 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在1,1,2-三氯乙烷与水的混合液及纯1,1,2-三氯乙烷中的溴化研究. 详细考察了溶剂、溴的量及时间对溴化反应速度和深度的影响. 对比研究了溴化前后酞菁在溶液及薄膜的最大吸收变化情况, 发现溴化后两者的最大吸收都红移, 但前者的幅度更大. TG数据表明随着溴原子的增多, 酞菁的热分解温度相应降低. 最后, 利用GC/MS检测了酞菁铅在1,1,2-三氯乙烷中溴化分解产物, 从价电子结构的角度讨论了酞菁溴化分解问题.
推荐文章
对α-四芳氧基取代酞菁溴化位置的思考
酞菁
功能染料
溴化位置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的合成及其支化型聚酰亚胺薄膜
1,4-双(2,4-二硝基苯氧基)苯
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
支化型聚酰亚胺薄膜
合成
性能
轴向取代邻苯二氧-四-α-(戊氧基)钛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邻苯二酚
轴向取代
钛酞菁
配合物
合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溴化对系列1,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的性能影响
来源期刊 科学通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酞菁 溴化 最大吸收 热失重
年,卷(期) 2003,(1)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4
页数 7页 分类号 O6
字数 52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023-074X.2003.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彭必先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63 453 11.0 18.0
2 潘忠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30 245 10.0 14.0
3 郭燕川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47 211 9.0 11.0
4 谢文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7 75 4.0 7.0
5 甘昌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6 65 4.0 6.0
6 阎天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5 45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酞菁
溴化
最大吸收
热失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通报
旬刊
0023-074X
11-1784/N
大16开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80-213
195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87
总下载数(次)
74
总被引数(次)
20401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