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不同浓度的苯酚处理无毒铜绿微囊藻和有毒铜绿微囊藻.结果显示不加苯酚处理时,有毒藻生长量明显高于无毒藻;100 μg/mL的苯酚促进无毒藻生长而抑制有毒藻的生长;苯酚浓度增至200 μg/mL,无毒藻的生长才受到抑制.高浓度苯酚胁迫下的藻细胞:光合速率大幅度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大;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相对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这些变化有毒藻较无毒藻更显著.表明:有毒微囊藻是水华中的优势种群;两种藻中有毒藻对苯酚的敏感性更大.
推荐文章
重金属Cu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Cu
中肋骨条藻
三角褐指藻
毒性效应
光、温限制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超补偿生长与竞争效应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超补偿效应
竞争效应
蓝藻爆发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微囊藻毒素
鱼类
毒性效应
萘、菲和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铜绿微囊藻
多环芳烃
比生长速率
光合作用
叶绿素 a
光合速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苯酚对两种微囊藻生长的作用效应
来源期刊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苯酚 无毒铜绿微囊藻 有毒铜绿微囊藻 生长
年,卷(期) 2003,(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77
页数 3页 分类号 X50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国荣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7 2835 27.0 48.0
2 陈景耀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6 524 12.0 16.0
3 陆长梅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98 2068 23.0 43.0
4 沙莎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2 181 8.0 13.0
5 吴晓慧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3 275 10.0 13.0
6 王习达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2 180 6.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6)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苯酚
无毒铜绿微囊藻
有毒铜绿微囊藻
生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双月刊
1002-1264
12-1128/X
大16开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7号
18-111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3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372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