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进食糖后患龋情况不同者健康牙面或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明龋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法直接在原位测定菌斑pH在漱糖后1 h内的变化.实验分3组,分别为无龋组(CF)、普通龋组(CIA)和龋活跃组(CA),三组均测定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龋活跃组另外测定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绘制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菌斑基线pH(pHrest)、pH下降的最低值(pHmin)、pH的下降幅度(△pH)及30 min内的曲线下面积(AUC3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组菌斑pH在漱糖后均下降,约5~10 min后达到最低值,随后缓慢上升,1 h左右可恢复至用糖前的水平;三组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相似,pHrest、pH min、△pH、AUC30均无显著差异(P>0.05);龋活跃组龋洞内菌斑pH在漱糖后的变化趋势与三组健康牙面相似,但龋洞内菌斑的pHrest明显较健康牙面低(P<0.01),用糖后pH的下降更为明显,pHmin和AUC30均较健康牙面小(P<0.01或P<0.05),且恢复到用糖前基线水平所需时间亦较长.结论:龋洞内的菌斑产酸力较健康牙面高,进一步验证了龋病的发生是局部菌斑产酸力增强所致.
推荐文章
砂岩油藏油层部位套损成因及微观机理
压差
应力
套损
机理
成因
苜蓿内生根瘤菌分布部位与数量变化动态
苜蓿
内生根瘤菌
生育期
器官
广东紫珠抑菌有效部位的筛选
广东紫珠
抑菌活性
有效部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牙齿健康部位与龋损部位菌斑pH变化的比较研究
来源期刊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牙菌斑 蔗糖 pH测定 龋病
年,卷(期) 2003,(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9-19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81.1
字数 319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2593.2003.04.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温秀杰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 57 291 8.0 13.0
2 刘鲁川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 135 866 14.0 21.0
3 徐小娟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 6 59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6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牙菌斑
蔗糖
pH测定
龋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月刊
1005-2593
61-1254/R
大16开
陕西西安长乐西路145号
52-128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8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736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