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性生物钟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内的"中枢起搏点"来调节控制,其机制是单个细胞水平的一个分子自动调节环路,包含转录、翻译及蛋白产物入核负反馈抑制核内转录过程.SCN的主控振动机制有其自身的周期性以及周期的持续性并能够通过特定途径感受光信号的输入,作出反应进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SCN这种节律性机制的"输出"是通过细胞之间信号的整合,再将最终的"指令"传递至全身.
推荐文章
拟南芥生物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拟南芥
生物钟
负反馈环
光周期
肾脏局部生物钟系统与水盐排泄昼夜节律的时相关系
肾脏
昼夜节律
钟基因
钟控基因
水盐排泄
光对植物生物钟的调节
生物钟
中央振荡器
光敏色素
隐花色素
昼夜节律生物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钟基因
昼夜节律
跨模信号转导
视交叉上核
松果体
外周淋巴细胞
细胞分裂周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昼夜节律性生物钟的分子调节机制
来源期刊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昼夜节律起搏点 生物钟基因 反馈环 重设定
年,卷(期) 2003,(4)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6-418
页数 3页 分类号 Q4L
字数 33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2588.2003.04.02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包娜仁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17 92 6.0 9.0
2 张海鹏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86 603 12.0 20.0
3 于艳秋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72 617 11.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5)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昼夜节律起搏点
生物钟基因
反馈环
重设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与病理杂志
月刊
1673-2588
43-1521/R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50号信箱
42-35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32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43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