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皮肤创面神经肽P物质(SP)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来源.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烫伤大鼠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的改变及其神经肽的分布,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烫伤后15 min在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明显下降(P<0.05),烫伤后6~12 h达到最低值,以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在创周恢复过程中SP出现较早;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SP免疫反应阳性的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烫伤后12 h该细胞与局部含SP的神经关系密切,伤后24 h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SP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而后这些细胞在烫伤后48 h消失.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伤后6 h相同大小细胞内表达编码合成P物质前体的前速激肽A(PPTA)mRNA. 结论皮肤烧伤后,SP不仅从皮肤内神经末梢释放,也可能从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推荐文章
烫伤大鼠创面组织中P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P物质
烫伤创面
愈合
大鼠
玉红膏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修复中神经肽P物质的影响
玉红膏
创面愈合
神经肽P物质
大鼠
皮肤中的肥大细胞与神经肽P物质
肥大细胞
神经肽类
P物质
皮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烫伤大鼠创面皮肤中神经肽P物质的变化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烧伤 皮肤 神经肽P物质 原位杂交
年,卷(期) 2003,(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29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4
字数 31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3.05.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波涛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 2 14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63)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0(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烧伤
皮肤
神经肽P物质
原位杂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