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通过对10年生龙须草地与自然野生草地和柑橘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对土壤的化学性状、物理性状、生物学性状以及植株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0年生龙须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和草地小气候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还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处于中间,而且龙须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性波动不如自然野生草地的波动大;龙须草地四种土壤酶的活性均比自然野生草地的高.从土地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再加上龙须草自身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益,在中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龙须草是一种较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推荐文章
南方紫色土荒坡地龙须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龙须草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效益
紫色土
龙须草复合种植技术对紫色土小生境的影响
紫色土
龙须草
RDA排序
植被恢复模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方红壤地区种植龙须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龙须草 土壤质量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红壤地区
年,卷(期) 2003,(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99-2606
页数 8页 分类号 X5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3.12.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邹冬生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184 2300 27.0 40.0
2 冯宗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66 4807 35.0 66.0
3 王华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41 676 13.0 25.0
4 黄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5 368 11.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61)
二级引证文献  (166)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09(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0(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2(1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3(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4(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5(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6(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7(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8(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9(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龙须草
土壤质量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红壤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