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对晚电位(VLP)的动态影响.方法 AMI患者38例,于溶栓开始前佩戴数字化Holter记录仪进行24 h的长程晚电位连续监测,然后将病人分设两个亚组:溶栓成功组与溶栓不成功组,比较这两组病人在溶栓前后VLP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找出其与冠脉再通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后30 min内,VLP各项参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溶栓2~3 h后,再灌注组VLP各参数的数值明显变化,而无再灌注组则无这种变化.结论再灌注在迅速恢复心肌缺血的情况下,于溶栓后早期可显著降低VLP的发生率,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评价冠脉再通的无创检测方法,且纠正了传统认为的VLP只有在心肌纤维瘢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认识.
推荐文章
黄龙通络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黄龙通络胶囊
心律失常
缺血再灌注
ATP酶
葛根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影响
心肌细胞
缺血再灌注
葛根素
凋亡
白藜芦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白藜芦醇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梗塞
脂质过氧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程晚电位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心电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长程晚电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再通
年,卷(期) 2003,(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与经验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8-28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
字数 279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2194.2003.05.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永麟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133 756 14.0 23.0
2 苏亚芬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3 61 3.0 7.0
3 曲秀芬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92 379 12.0 15.0
4 朴晶燕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7 113 6.0 9.0
5 李晶洁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38 171 9.0 11.0
6 许冬秀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12 56 5.0 7.0
7 郭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长程晚电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再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月刊
1005-2194
21-1330/R
大16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五层
8-126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81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7951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