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与临床症状及胃粘膜炎症间的关系.方法用Bilitec 2000型便携式胆红素监测仪对25名健康人及53例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并行临床症状评分、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分析胆汁反流严重度与症状、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24h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率在健康人组和消化不良患者中分别为(3.6±1.9)%及(18.6±9.6)%(P<0.05).消化不良患者病理性DGR的检出率为53%(28/53),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率与临床症状评分之间不相关(r=0.134,P>0.05);生理性和病理性DGR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8%比5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性和病理性DGR胃窦部糜烂的发生率分别为20%(5/25)和68%(19/28)(P<0.05);粘液湖或粘膜胆染发生率分别为12%(3/25)和54%(15/28)(P<0.05);胃镜发现的18例粘液湖或粘膜胆染者,被便携式胆红素监测仪确定为DGR者15例(83%).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在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率与胃窦部慢性炎症(r=0.478,P<0.01)、活动(r=0.779,P<0.01)及萎缩(r=0.462,P<0.05)呈正相关,粘膜肠化生的程度则不论在幽门螺杆菌阳性(r=0.545,P<0.05)或阴性者(r=0.582,P<0.05)均与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率呈正相关.结论 53%(28/53)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病理性DGR,DGR的严重度与临床症状评分之间不相关,胆汁反流在胃粘膜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针刺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5例临床观察
针刺疗法
消化不良
针灸效应
针刺特定穴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5例临床观察
针刺疗法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血浆胃动素(MTL)
PPI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分析
PPI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金奥康药
莫沙必利加胃苏颗粒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胆汁反流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的意义
来源期刊 中华医药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炎症 胆汁 胃粘膜
年,卷(期) 2003,(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5-29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7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初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74 203 8.0 11.0
2 何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49 331 10.0 16.0
3 曾志荣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59 412 12.0 17.0
4 林金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22 286 8.0 16.0
5 彭晓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8 39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十二指肠胃反流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炎症
胆汁
胃粘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医药杂志
月刊
1680-077X
98-0333/R
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598-1号(香港九龙九龙湾淘大花园D座3408室)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7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8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