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丙烯腈和丙烯酸甲酯在活性炭上的单组分和双组分吸附平衡.实验结果表明,丙烯腈和丙烯酸甲酯的纯组分吸附等温线为典型的Langmuir型.对双组分吸附平衡,用扩展的Langmuir(E-L)方程和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进行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对总吸附量的预测都相当准确,但对丙烯腈吸附量的预测,E-L方程计算的平均相对误差达55.9%,而IAST只有9.4%;对丙烯酸甲酯吸附量的预测,E-L方程计算的平均误差为7.7%,IAST只有1.6%.IAST大大提高了预测精度.
推荐文章
甲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研究
吸附式天然气(ANG)
活性炭
吸附模型
吸附热
α-氯代丙烯酸甲酯和α-氟代丙烯酸甲酯的合成
α-氯代丙烯酸甲酯
α-氟代丙烯酸甲酯
合成
活性炭强化臭氧氧化丙烯酸及酯废水的研究
丙烯酸废水
臭氧氧化
活性炭
大分子改性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腈(MAA-BA-AN)的合成与表征
自由基溶液聚合
三元共聚物
无规共聚物
大分子表面改性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丙烯腈和丙烯酸甲酯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
来源期刊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丙烯腈 丙烯酸甲酯 吸附平衡
年,卷(期) 2004,(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7-371
页数 5页 分类号 O647.31
字数 19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631.2004.04.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家荣 宁波工程学院化工系 30 163 7.0 11.0
2 高浩其 宁波工程学院化工系 37 227 9.0 14.0
3 李军 厦门大学化工系 49 261 9.0 13.0
4 王凤松 厦门大学化工系 1 2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64)
二级引证文献  (98)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11)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4(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8(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丙烯腈
丙烯酸甲酯
吸附平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双月刊
1001-7631
33-1087/TQ
16开
杭州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工系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19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