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伊曲康唑联合对80株甲真菌病病原菌的体外相互作用.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M27-A和M38-P方案,各药单独和联合应用时的MIC值均为与对照孔相比超过80%生长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药物间相互作用用分数抑菌浓度(FIC值)表示:FIC<1认为有协同作用,1≤FIC<2认为有相加作用,FIC≥2认为有拮抗作用.结果阿莫罗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单独应用时对皮肤癣菌抑菌质量浓度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0396、0.012和0.309μg/mL,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和阿莫罗芬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所有受试菌协同作用的百分比分别为67.12%和66.67%,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对皮肤癣菌为75%和6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酵母菌和其他霉菌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有拮抗作用.结论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甲真菌病致病菌具有有效的体外协同抑菌作用.
推荐文章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甲真菌病
特比萘芬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白念珠菌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阿莫罗芬搽剂联合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甲真菌病
阿莫罗芬搽剂
特比萘芬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体外联合对白色念珠菌的后效应
念珠菌,白色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抗真菌后效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对甲真菌病致病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来源期刊 中华皮肤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甲癣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生素类,抗真菌
年,卷(期) 2004,(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8-480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27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0412-4030.2004.08.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平 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 12 55 3.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33)
二级引证文献  (25)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甲癣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生素类,抗真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皮肤科杂志
月刊
0412-4030
32-1138/R
大16开
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12号
28-30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661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5223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