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汇总了口蘑属(Tricholoma)在中国的91个名称记录,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分布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结果表明,口蘑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27个省区,其中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报道较多,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新疆,浙江也有一些报道.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作者订正了中文文献中的一些拉丁和汉语学名,同时对形态描述和鉴定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在已报道的口蘑属名称记录中,能够得到承认的本属名称有43个种和3个变种,属内其他种类名称的异名有8个,而已经转移到其他属的有30个,在命名法上模糊不清名称有3个,错拼名称有2个,另有未定名种2个.目前能够承认的名称是酸涩口蘑(T.acerbum)、白棕口蘑(T.albobrunneum)、白口蘑(T.album)、银盖口蘑(T.argyraceum)、黑鳞口蘑(T.atrosquamosum)、橙柄口蘑(T.aurantiipes)、金黄褶口蘑(T.auratum)、傻松口蘑(T.bakamatsutake)、欧洲口蘑(T.caligatum)、灰环口蘑(T.cingulatum)、银白口蘑(T.columbetta)、油口蘑(T.equestre)、栗褐口蘑(T.fulvocastaneum)、黄褐口蘑(T.fulvum)、鳞盖口蘑(T.imbricatum)、丝口蘑(T.inocybeoides)、草黄口蘑(T.lascivum)、棕黄褐口蘑(T.luridum)、美洲口蘑(T.magnivelare)、松口蘑(T.matsutake)、蒙古口蘑(T.mongolicum)、毒蝇口蘑(T.muscarium)、粉褶口蘑(T.orirubens)、锈口蘑(T.pessundatum)、杨树口蘑(T.popuinum)、灰口蘑(T.portentosum)、棘柄口蘑(T.psammopus)、粗壮口蘑(T.robustum)、皂腻口蘑(T.saponaceum)、雕纹口蘑(T.scalpturatum)、褶缘黑点口蘑(T.sciodes)、丝盖口蘑(T.sejunctum)、盖突口蘑(T.spermaticum)、直立口蘑(T.stans)、近裂缝口蘑(T.subrimosum)、硫色口蘑(T.sulphureum)、棕灰口蘑(T.terreum)、虎斑口蘑(T.tigrinum)、褐黑口蘑(T.ustale)、红鳞口蘑(T.vaccinum)、条纹口蘑(T.virgatum)、喜栎口蘑(T.zangii)和泽勒氏口蘑(T.zelleri),变种是黑鳞口蘑多鳞变种(T.atrosquamosum var.squarrulosum)、松口蘑台湾变种(T.matsutake var.formosana)和皂腻口蘑鳞皂味变种(T.saponaceum var.squamosum).其中白棕口蘑的学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订正.在这些名称记录中,大部分具有描述和标本引证,但美洲口蘑(以T.ponderosum报道)和盖突口蘑只有标本引证而没有详细描述,橙柄口蘑、金黄褶口蘑、欧洲松口蘑、棕黄褐口蘑、丝口蘑、蒙古口蘑、褶缘黑点口蘑有形态描述而没有标本引证,皂腻口蘑鳞皂味变种则既没有描述,也没有标本引证.在那些具有描述的种类中,酸涩口蘑、白口蘑、灰环口蘑、银白口蘑和油口蘑等的描述与西方的文献有差异.被认定为口蘑属内其他名称的异名有T.flavobrunneum、T.flavovirens、T.japonicum、T.pardinum、T.ponderosum、T.T.truncatum,其中有些名称曾经作为其他种类的异名在中国的文献中出现,如T.exscisum、T.immundum、T.infumatum、T.melaleucum、T.rutilans、T.semitale和T.truncatum,在这里也都一一加以处理.Tricholoma rutilanum应是T.rutilans的误拼,而Tricholoma bambusina应为Tricholomopsis bambusina之误,两者都不是口蘑属的正确名称.还有Tricholoma immundum、T.impolitum和T.resplendens是模糊不清的名称,不宜继续使用.此外,2个未定种名的记录也一并列出,以便进一步考证.松口蘑台湾变种的拉丁学名组合及其名称作者在本文得到确认和澄清.欧洲松口蘑和美洲口蘑分别在欧洲和北美广泛分布,并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如能确认它们在中国的分布则对研究松口蘑复合种的起源和分化,以及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