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近年来,纳米碳材料在锂离子蓄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纳米碳材料主要有纳米碳纤维(Carbon nanofibers,CNFs)和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CNTs)两种,本文对这两种纳米碳材料作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纳米碳材料可以显著提高锂离子蓄电池的嵌锂容量,但存在首次充放电效率不高以及电位滞后的缺点.纳米碳材料作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掺杂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是由于纳米碳管和纳米碳纤维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高的导电和导热性以及优良的机械性能.
推荐文章
一维纳米材料在锂离子蓄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锂离子蓄电池
一维纳米材料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锂离子蓄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蓄电池
负极材料
硅基材料
非碳类新型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蓄电池
负极材料
过渡金属氧化物
锂离子蓄电池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蓄电池
高容量
单质硅
硅-金属合金
硅-碳复合材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纳米碳材料在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电源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管 纳米碳纤维 掺杂体
年,卷(期) 2004,(6)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5-387
页数 3页 分类号 TM912.9
字数 442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087X.2004.06.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连波 长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 153 7.0 12.0
2 李洪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7 514 13.0 22.0
3 沈祖洪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8 309 8.0 8.0
4 王金才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3 104 3.0 3.0
5 郭明 长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2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29)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管
纳米碳纤维
掺杂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源技术
月刊
1002-087X
12-1126/TM
大16开
天津296信箱44分箱
6-28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323
总下载数(次)
56
总被引数(次)
558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