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聚乳酸-羟基乙酸及聚乳酸微球降解的过程及机制.方法:用5种方法分别研究: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外观形态及表面状态;②测定干燥失重;③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量;④测定介质pH值;⑤测定介质中乳酸含量.结果: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降解呈现明显外形改变和蚀解,聚乳酸微球降解表现为明显的溶胀和伴有孔洞形成.两者均降解成为分子量分布小的低聚物,介质中乳酸量明显增加以及pH显著下降.共聚物微球的降解速度随羟基乙酸比例的增加而加快.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降解为表面溶蚀与本体蚀解结合机制,而聚乳酸微球的降解为本体蚀解机制.
推荐文章
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降解
聚乳酸
微球体
药物载体
生物降解
生物可降解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降解
明胶
微球
乳化交联法
固化剂
正交设计
生物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
利福平
PLGA
微球
生物降解高分子
控制药物释放
肺靶向
聚乳酸的降解性能及其微球剂的研究
聚乳酸
降解性能
微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种聚酯微球的体外降解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 聚乳酸 微球 降解
年,卷(期) 2004,(1)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27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44
字数 248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5048.2004.01.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平其能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302 3882 29.0 43.0
2 赵刚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16 125 7.0 11.0
6 刘拥军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20 220 7.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5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7(1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8(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09(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0(1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1(2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2(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3(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4(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6(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聚乳酸-羟基乙酸
聚乳酸
微球
降解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0-5048
32-1157/R
大16开
南京市童家巷24号28信箱
28-115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8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3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