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以卵磷脂微乳为载体,制备利多卡因透皮给药系统.方法:伪三元相图考察油包水型微乳形成区域;测定微乳黏度,正交分析法筛选微乳处方;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微乳中盐酸利多卡因浓度.结果: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Km(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用量比)对微乳形成区域有显著性影响,正丙醇和异丙醇所形成的微乳区较大;低纯卵磷脂微乳形成区域较高纯卵磷脂大;醇的种类对微乳的黏度均有显著的影响,Km对微乳的黏度有较大影响.选定紫外检测波长为262nm,盐酸利多卡因浓度在0.02~0.5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100.17±0.16)%.日内差与日间差分别为0.0137±0.0121,0.0119±0.0115.结论:选择混合表面活性剂利于制备微乳,醇的种类与用量对于利多卡因透皮微乳体系处方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油酸微乳对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影响
利多卡因
微乳
相图
透皮吸收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电镜观察
利多卡因
微乳
伪三元相图
利多卡因酊剂和微乳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
利多卡因
微乳
酊剂
经皮给药制剂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质控方法研究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利多卡因
丙胺卡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利多卡因--卵磷脂微乳处方的初步研究
来源期刊 药学实践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微乳 利多卡因 卵磷脂 透皮吸收
年,卷(期) 2004,(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143,15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44.9
字数 453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0111.2004.03.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申 第二军医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173 1275 18.0 25.0
2 鲁莹 第二军医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95 718 12.0 21.0
3 吉小欣 第二军医大学药剂学教研室 4 69 4.0 4.0
4 刘毅清 1 20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16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1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08(3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4)
2009(2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0(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1(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2(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3(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4(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乳
利多卡因
卵磷脂
透皮吸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药学实践杂志
双月刊
1006-0111
31-1685/R
大16开
上海市国和路325号
4-66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34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659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