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认为前人标定的冀中坳陷南部的饶南地区沙四段与沙三段间的界面是拆离作用形成的构造界面,而非沉积界面.饶南地区拆离构造以原始的基底面为底界,以沙四段-孔店组顶面为顶界,形成一个沉积盖层的底部剪切带,几乎整个沙四段-孔店组被卷入剪切带内,还卷入部分沙三段以及部分基底地层,其平面展布范围受东部边界沧西断裂及西部斜坡和刘村低凸起所限,剪切带内变形很复杂.对拆离构造的特征进行了论述,给出确定拆离构造的的依据,并对拆离构造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图6参9
推荐文章
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系统
变换构造
伸展作用
古近纪
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冀中坳陷
构造单元
沉积构造特征
油气藏
复式油气聚集带
勘探前景
南鄱阳坳陷推覆构造特征
南鄱阳坳陷
萍乐坳陷
构造特征
推覆构造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
构造解析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斜坡带分类
冀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冀中坳陷饶南地区拆离构造特征
来源期刊 石油勘探与开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拆离构造 底部剪切带 构造界面 构造分区 拆离断层
年,卷(期) 2004,(6)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地质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39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22.1
字数 37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747.2004.06.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崔永谦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物探研究院 7 70 5.0 7.0
2 罗晓容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69 1910 26.0 41.0
3 刘池洋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112 3327 27.0 55.0
4 郑大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54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81)
二级引证文献  (52)
198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拆离构造
底部剪切带
构造界面
构造分区
拆离断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双月刊
1000-0747
11-2360/TE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82-155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44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969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