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冰蓄冷空调能够有效地将日间部分高峰用电负荷转移到夜间低谷时段,是我国当前积极推广和鼓励的一项重要"削峰填谷"措施.制取块冰、壳冰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当冰在固体制冷面形成后,因冰的导热系数很小,将造成很大的传热热阻,并且随冰层厚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大,因此制冰能耗高.流体冰(或称为冰浆,Ice Slurry)由于制冰过程中在固体传热面上无冰层产生,实现流动换热,因此制冰过程传热温差小,制取流体冰的热力性能系数可比制取块冰提高近一倍.但现有流体冰制取方法用于冰蓄冷还存有问题,为克服所存在的不足和使制取流体冰的方法更为简单、高效,文中提出了一种制取流体冰的新方法,采用水与非相溶液体接触换热结冰来取代以往水与固体壁面换热结冰,通过将水雾化成细小水滴而大大增加水结冰过程的传热面积,有效地减小了冰层热阻.该种新型制冰方法可使冰蓄冷措施更为经济有效.
推荐文章
热管冰蓄冷研究初探
热管
冰蓄冷
研究
冰蓄冷空调技术
冰蓄冷空调
原理
蓄冰模式
控制策略
蓄冰装置
制冰设备
设计
经济效益
小型冰蓄冷系统实验研究
冰蓄冷
内融冰
制冰
融冰
硼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制取流体冰新方法及高效冰蓄冷研究
来源期刊 能源研究与利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制冰新方法 流体冰 冰蓄冷 多相流动 强化传热
年,卷(期) 2004,(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40
页数 5页 分类号 TU83
字数 566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5523.2004.04.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袁竹林 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129 1517 24.0 3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7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7)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8(1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9(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0(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制冰新方法
流体冰
冰蓄冷
多相流动
强化传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能源研究与利用
双月刊
1001-5523
32-1196/TK
大16开
南京苜蓿园大街52号
28-150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06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84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