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乳腺派杰氏病多数伴有深部乳癌,乳腺外派杰氏病则大多仅见局部表皮内肿瘤.关于派杰细胞的发生机制,现共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表皮内输乳管细胞癌变,并导致下方导管癌形成;②来源于皮肤附属器(顶浆分泌腺、外分泌腺、毛囊);③来源异位细胞(Toker细胞、透亮细胞、异位Bartholin's腺);④原位多潜能干细胞的异常分化;⑤环境土壤学说;⑥沿副乳线发生学说;⑦临近器官的肿瘤在上皮内的播散;⑧来源于其它未定的分泌粘液的细胞.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伴有深部乳癌的乳头派杰氏病,其基因型的表达与深部乳癌并非完全相同,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乳腺内外派杰氏病黏液基因的高表达及其表皮鳞形细胞的转分化特性提示,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在派杰氏病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荐文章
乳腺外派杰病3例
乳腺外派杰病
诊断
治疗
乳腺外派杰病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
乳腺外派杰病
总生存
无进展生存
预后
致密型乳腺影像筛查技术及研究进展
乳腺密度
致密型乳腺
筛查
乳腺X线摄影
晚期乳腺癌维持治疗研究进展
晚期乳腺癌
维持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乳腺及乳腺外派杰氏病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乳腺派杰氏病 乳腺外派杰氏病 起源分化 病理学
年,卷(期) 2004,(6)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95-49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37|R739.9
字数 327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2588.2004.06.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孟刚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139 1001 15.0 23.0
2 邵牧民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2 23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2)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乳腺派杰氏病
乳腺外派杰氏病
起源分化
病理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与病理杂志
月刊
1673-2588
43-1521/R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10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50号信箱
42-35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32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43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