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采自厦门沿岸的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为实验材料,通过培养研究了光对该藻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诱导该藻有性生殖发生的临界日长为16h,且其性分化反应随光照时数的延长而增强;该藻性分化反应的有效光照强度范围为40~80μmd/(m2·s),高峰出现在70μmol/(m2·s);光照强度低于光合补偿点的延长光(8 h光期)无论置于主光期(8 h)之前或之后均能引起精原孢囊的形成,白光作为延长光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蓝光其次,红光有效但不明显,远红光无效.由上得知,中华盒形藻有性生殖过程存在光周期现象,属长日植物,具有"光控"反应特征,但不典型,该藻可能同时存在蓝光和红光2种光信号受体.
推荐文章
光受体及光信号转导
光受体
光信号转导
植物光形态发生中光受体的研究进展
光受体
光敏色素
蓝光受体
超级色素
真核微藻蓝光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微藻
蓝光受体
蛋白结构
光化学特性
光信号转导
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
植物
有性生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华盒形藻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光效应和光受体
来源期刊 海洋科学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 有性生殖 光周期 光受体
年,卷(期) 2004,(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8
页数 5页 分类号 Q492|Q945.11
字数 44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096.2004.07.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左正宏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46 480 13.0 20.0
5 杨听林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5 14 3.0 3.0
6 林均民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 54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6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
有性生殖
光周期
光受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海洋科学
月刊
1000-3096
37-1151/P
16开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科院海洋所
2-655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31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55717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