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赣南大余-南康一带,以往未发现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发现了南北、北东、北东东、北西4组韧性剪切带,其中包括前人划的混合岩带、震旦系顶部某些"硅质岩标志层"及一些断裂硅化破碎带和石英脉.这些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表明,它们早期发生过多次脆性变形,并伴随多次热液活动,形成规模不一的断层硅化带.断层硅化带在地壳浅部发生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由石英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岩构成的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取决于应力强度和应变速率,与形成深度无关,这与Sibson的韧性剪切带双层模式是相悖的.
推荐文章
韧性剪切带的壁垒作用和成矿
韧性剪切带
壁垒作用
构造障
流体障
地球化学障
成矿
论韧性剪切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韧性剪切带
元素活化迁移
动力成岩成矿
断层破碎带对非发震断层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非发震断层
断层破碎带
动接触单元
有限元
地震动
垂直断层破碎带对Rayleigh波传播与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
固体力学
断层破碎带
数值模拟
Rayleigh波
地震动
动力时程分析
位移幅值谱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赣南大余-南康地区断层破碎硅化带的韧性剪切作用
来源期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硅化破碎带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形成深度 大余-南康
年,卷(期) 2004,(4)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与矿产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2-358
页数 7页 分类号 P542.3
字数 71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9727.2004.04.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汪雄武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7 299 10.0 17.0
5 王晓地 15 377 10.0 15.0
6 袁正新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硅化破碎带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形成深度
大余-南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9727
51-1634/N
大16开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62-24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41
总下载数(次)
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