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8~12年长期连作、小麦-大豆-小麦迎茬和玉米-大豆-小麦轮作条件下麦田杂草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小麦长期连作区杂草密度最大,杂草最多,小麦-大豆-小麦迎茬次之,玉米-大豆-小麦轮作杂草最少.小麦-大豆-小麦迎茬和玉米-大豆-小麦轮作区之间差别小于两者与连作区的差别.3种茬口杂草密度、杂草数量顺序为连作区>小麦-大豆-小麦迎茬>玉米-大豆-小麦轮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小麦连作区一些杂草种类增加,同时也有些杂草种类减少.小麦连作10年增加的杂草有龙葵、鸭趾草、鬼针、苋及野苏,连作12年增加的杂草有问荆、扁竹菜和猪秧秧,而减少了龙葵、鬼针、野苏和苣荬菜.小麦连作区主要杂草为藜、龙葵、荠、稗、鬼针、鸭趾草和卷茎蓼.
推荐文章
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
麦田
麦田杂草
田间杂草群落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兰州引黄灌区
大豆连作对土体和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大豆
土壤
微生物群落
连作障碍
Biolog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麦连作、迎茬和轮作对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来源期刊 植物保护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杂草防除 小麦 连作 轮作 杂草群落
年,卷(期) 200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29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51.1
字数 29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04.03.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艳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157 2227 26.0 37.0
2 李春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91 1017 19.0 28.0
3 李兆林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7 515 14.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83)
二级引证文献  (58)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1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9(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20(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杂草防除
小麦
连作
轮作
杂草群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保护
双月刊
0529-1542
11-1982/S
大16开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2-483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6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420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