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高温悬浮反应试验台架上,对烟煤、无烟煤、高挥发分褐煤等煤焦的燃烧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传递函数修正后的燃尽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与收缩核模型、收缩圆柱体模型、化学反应级数等模型进行拟合,通过相关系数来选取最合适的燃烧模型.运用这种方法求取了D烟煤、X低挥发分煤、K褐煤的煤焦燃烧模型和S无烟煤、L无烟煤等煤焦的燃烧模型.列举了D烟煤与S无烟煤煤焦燃烧模型的实验曲线与模拟曲线,并用求出的模型对同种煤焦的其它工况进行求解,所得的结果与实验的测定值比较吻合,说明了求取模型方法的可靠性.模型的正确选择为分解炉中煤粉燃烧与碳酸钙分解的耦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推荐文章
煤及煤焦燃烧特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煤与煤焦
燃烧特性
部分气化-燃烧
单颗粒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等温热重法
单颗粒
煤焦
本征反应速率常数
包含反应阶数变化的分形煤焦颗粒燃烧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
煤焦燃烧
模型
模拟
沉降炉
实验验证
表观反应阶数
分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煤质煤焦燃烧模型的研究
来源期刊 硅酸盐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煤焦 模型 传递函数 分解炉
年,卷(期) 200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6-310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172
字数 31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454-5648.2004.03.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陆继东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23 2010 24.0 35.0
2 王世杰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23 569 13.0 23.0
3 狄东仁 24 180 9.0 13.0
4 刘瑞芝 21 107 5.0 9.0
5 胡芝娟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8 181 7.0 8.0
6 刘志江 14 130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煤焦
模型
传递函数
分解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硅酸盐学报
月刊
0454-5648
11-2310/TQ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2-695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375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832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