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阻止金属离子向体液中游离和改善纯钛植入体的生物相容性,采用复合氧化法,即将预阳极氧化及微弧氧化相结合的方法,对纯钛试件进行表面改性.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SEM附带的能谱仪(EDS)对薄膜的相组成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观测;用MH-3型显微硬度测试计和WS-97型划痕仪对薄膜的硬度和结合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氧化法可以制备出表面多孔、内层致密的二氧化钛梯度薄膜,致密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薄膜的厚度约为0.7μm,多孔的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型薄膜的厚度约为1.7μm.薄膜的表面硬度为370.0HV0.2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为52.7 N.用复合氧化法制备的多孔二氧化钛梯度薄膜可有效地阻止金属离子的溶出,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推荐文章
无模板-自组装法制备多孔二氧化钛工艺研究
多孔二氧化钛
无模板-自组装法
光催化
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纳米二氧化钛
薄膜
载体
二氧化钛薄膜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TiO2薄膜
电化学法
溅射法
光催化
铅-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铅-二氧化钛
溶胶-凝胶法
甲基橙
光催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复合氧化法制备多孔二氧化钛梯度薄膜
来源期刊 稀有金属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表面工程 二氧化钛薄膜 微弧氧化 纯钛
年,卷(期) 2004,(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0-793
页数 4页 分类号 TQ174.1|R138.08
字数 27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8-7076.2004.04.04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张校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27 313 10.0 17.0
2 颜永年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200 2651 28.0 38.0
3 张人佶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25 1612 22.0 33.0
4 唐光昕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7 138 7.0 11.0
5 彭俊斌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6 78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43)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7(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表面工程
二氧化钛薄膜
微弧氧化
纯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稀有金属
月刊
0258-7076
11-2111/TF
大16开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2号
82-167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72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3918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