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报道了水稻两系不育系15个基因型的组培快繁研究结果.由去稃的糙米粒经无菌发芽获得无菌秧苗.无菌苗茬转接到附加10.0 mg·L-1 KT、0.25mg·L-1 NAA及8.0%蔗糖的N6培养基上可获得理想的增殖效果.繁殖系数与基因型密切相关,最高者(TB7-3S)可达30以上.转接操作中对无菌秧苗的不同切割方法显著影响到繁殖系数,但对无菌秧苗的株高影响不大.增殖培养的最适蔗糖浓度范围为8.0%~12.0%;在0~12.0%浓度范围内,繁殖系数随蔗糖浓度的增大呈现较有规则的递增趋势;当蔗糖浓度≥16.0%时,繁殖系数急剧下降.KT浓度为0~7.5mg·L-1时,随KT浓度增高繁殖系数呈较有规则的递增趋势;KT浓度为7.5~20.0mg·L-1时,繁殖系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不同有机附加物对繁殖系数的影响差异极大,20%椰子水、20%西瓜汁和20%苹果汁能显著促进无菌秧苗的分蘖形成(单株分蘖数分别增加63.3%、55.4%和25.29%),1000mg·L-1水解酪蛋白和20%丝瓜汁对无菌秧苗的分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单株分蘖数分别减少10.48%和3.54%).20%香蕉泥和20%雪梨汁强烈抑制无菌秧苗的生长发育,前者使转接材料全部死亡,后者导致约40%的材料死亡.组培秧苗移植大田后表现为每株最终有效分蘖数较实生秧苗增多、稻穗长度较短、抽穗较早.未观察到育性或其他质量性状的明显变异.
推荐文章
两系杂交稻培杂266的选育与栽培
两系杂交稻
培杂266
选育
栽培
两系杂交稻培两优288及其栽培技术
两系杂交稻
培两优288
特性
栽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组培快繁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稻 不育系 组培快繁
年,卷(期) 2004,(12) 所属期刊栏目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83-1790
页数 8页 分类号 S5
字数 912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578-1752.2004.12.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潘学峰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43 353 11.0 17.0
2 李娟玲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46 260 7.0 14.0
3 刘国民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71 594 14.0 21.0
4 罗越华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21 106 7.0 9.0
5 李任珠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4 52 3.0 4.0
6 周庭波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2 4 2.0 2.0
7 文益彬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1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稻
两系杂交稻
不育系
组培快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相关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