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补脾法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脾虚及全身虚弱性病证.脾虚多伴胃纳欠佳,欲补脾宜先开胃,能食再进补;脾虚多伴中气下陷,升补脾气要和胃,宜升中有降,升降并调;脾虚多伴寒湿停滞,补脾温燥勿太烈,宜燥而兼润,刚柔并用;脾虚多伴肝旺横逆,补脾须敛肝,柔肝以安脾.治疗脾虚病证,只有谨守病机,恰当合理用药,才可获得佳效.
推荐文章
补脾升阳法的思想渊源及临床运用举隅
补脾升阳
脾主升清
思想渊源
培补脾肾法治疗儿童眼睑下垂体会
儿童眼睑下垂
中医治疗
培补脾肾
补脾法辅助治疗腹型肥胖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腹型肥胖性高血压
补脾法
痰湿壅盛证
“补肾法”与“补脾法”对大鼠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补肾法
补脾法
形态学
实验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临床运用补脾法的几点体会
来源期刊 四川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补脾 中医中药 临床体会
年,卷(期) 2004,(5) 所属期刊栏目 医话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35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
字数 18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49.2004.05.01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补脾
中医中药
临床体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四川中医
月刊
1000-3649
51-1186/R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51号
62-26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566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9894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