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5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但一直也众说不一,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的共同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最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推荐文章
子午流注学派补泻手法探析
补泻手法
子午流注
何若愚
徐凤
杨继洲
吴棹仙
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
手法
补泻
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补泻刍议
针刺手法
推拿手法
补泻
相同点
不同点
补阳泻阴针刺法治疗 中风后手痉挛的临床观察
中风
手痉挛
补阳泻阴针刺法
常规针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来源期刊 辽宁中医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刺 补泻手法 补泻效应
年,卷(期) 2004,(11) 所属期刊栏目 针灸与推拿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52-953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45.31
字数 448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1719.2004.11.05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翠茹 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38 211 9.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46)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39)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刺
补泻手法
补泻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辽宁中医杂志
月刊
1000-1719
21-1128/R
大16开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8-87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274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317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