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定量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海马CA1区微血管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及相应的神经元病理改变,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循环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运用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法显示兔SAH后3,5,7,10 d海马CA1区微血管,用体视学方法对脑微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并观察了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AH后3 d海马CA1区微血管体积密度、长度密度、表面积密度分别为(401.69+58.49)mm/mm3,(4.39±0.56)mm/mm2,0.040±0.002,较正常组[(448.28 ±47.30)mm/mm3,(5.41±0.38) mm/mm2,0.047±0.015]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天最明显,且存在神经元的变性坏死;而血管直径在第7天才开始下降[(3.93±0.86)μm比(4.89±0.83)μm,P<0.05)].结论:SAH后微循环障碍是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学基础,小血管的闭塞可能由于毛细血管灌注不良所致.
推荐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微循环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尿酸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微循环时间
血管痉挛,颅内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蛛网膜下腔
高密度值
蛛网膜下腔穿刺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评价
蛛网膜下腔
穿刺
脑室出血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脑脊液置换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循环障碍的动态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微循环 疾病模型,动物
年,卷(期) 2004,(2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98-4499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43.34
字数 343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4.22.05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国厚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 82 575 13.0 19.0
2 罗国君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 26 139 8.0 11.0
3 刘光健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 34 144 7.0 10.0
4 范华燕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 10 51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蛛网膜下腔出血
微循环
疾病模型,动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