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摘要:
通过对某水电工程坝区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形迹调查,发现坝区除了发育与岸坡平行的正常的卸荷破坏方式外,还发育了一种破坏方式--夹泥型张裂隙.裂面性质的弱化和发育的普遍性,使这类破裂带可能成为控制坝区高边坡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岩体力学边界.在其发育过程中的诸多控制因素中,岩体结构对这种岩体破坏方式的发育起了控制作用.夹泥型张裂隙与岸坡成大角度相交的陡倾角裂隙和缓倾角错动带组合并构成一个整体.缓倾角错动带的改造是前提.夹泥型张裂隙的发育则伴随陡倾角裂隙和缓倾角错动带的改造过程而产生,构成由陡倾角断裂或裂隙、缓倾角错动带组合形成的典型的岩体破坏模式.结合本地区构造特征和岩体结构特征,并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该文主要探讨了坝区岩体结构特征和夹泥型张裂隙发育的关系,以及岩体结构对夹泥型张裂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推荐文章
糯扎渡水电站枢纽区工程地质勘察实践与经验
糯扎渡水电站
电站枢纽区
工程地质勘察
科研试验工作
工程地质评价
工作经验
阿海水电站枢纽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与研究
工程地质向题
复杂层状岩体
枢纽布置
阿海水电站
景洪水电站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
景洪水电站
枢纽区
工程地质
处理措施
瑞丽江一级水电站枢纽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
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对策
处理措施
瑞丽江一级水电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西南某水电站枢纽区夹泥型张裂隙成因机制探讨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岩体结构 表生改造 破坏模式 成因机制 夹泥型张裂隙 水电站
年,卷(期) 2005,(1)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方法应用与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0-113
页数 4页 分类号 P69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8035.2005.01.0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模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260 2511 24.0 37.0
2 刘宏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31 321 10.0 17.0
3 魏云杰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16 143 6.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岩体结构
表生改造
破坏模式
成因机制
夹泥型张裂隙
水电站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双月刊
1003-8035
11-2852/P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1990-01-01
汉语
出版文献量(篇)
253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951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