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生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其南北两侧区域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中地质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包括地表形态等)的制约而实现的.该造山带把青藏高原北部分割成南北两个特证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大区和14个地质环境小区,它们现今的主要特征应是该造山带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造山带早期的形成与演化使南北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给现今生态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期在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隆升及其东西向伸展的动力学过程联合作用下,经盆山、高原台原的空间结构构筑和地质环境空间结构的东西分化,最终完成了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现今面貌.
推荐文章
地表水热要素在青藏高原草地退化中的作用
青藏高原
草地退化
遥感监测
地表水热要素
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高原向北生长过程
青藏高原
可可西里盆地
柴达木盆地
酒泉盆地
生长模式
应力释放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
应力释放模型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空区初步研究
地震空区
孕震空区
时空演化特征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秦昆造山带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生态作用
来源期刊 青海国土经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 造山带的生态作用 地质环境 物质组成 空间结构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园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28
页数 5页 分类号 P9
字数 573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8704.2005.02.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萍萍 5 33 2.0 5.0
2 李冬玲 9 16 3.0 3.0
3 赵昌新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26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北部
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
造山带的生态作用
地质环境
物质组成
空间结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青海国土经略
双月刊
1671-8704
63-1061/P
大16开
青海省西宁市胜利路22号地矿花园C座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2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5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