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刘呐鸥在上海所从事的"新感觉派"文学译介与创作,带动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潮流,对台湾现代派文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他的"软性电影"理论具有前卫性,但在民族危机时刻,救亡压倒一切,趣味主义的提倡显然不合时宜;他介入汪伪政权,并遭到枪杀,从而被视为"汉奸文人"。若从一个不敢暴露自己身份的台湾人角度来对他进行分析,则可以反映出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尴尬身份,折射出1920-40年代日本、大陆和台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可以揭示出他在台湾文学史上长期缺席、在大陆文学史上定位暧昧、充满讹谬的原因。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刘呐鸥:游走在上海的文坛与官场之间
来源期刊 励耘文学学刊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刘呐鸥 台湾作家 新感觉派 软性电影 民族认同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5-138
页数 14页 分类号 I206.6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 127 5.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刘呐鸥
台湾作家
新感觉派
软性电影
民族认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励耘文学学刊
半年刊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
出版文献量(篇)
68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