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摘要: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审视郯庐断裂带的力学性质、演化阶段、动力学背景以及深部岩石圈活动对郯庐断裂带和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影响,提出一些与前人研究成果不同的认识:郯庐断裂是追踪继存性断裂;郯庐断裂南段在晚古生代可能存在转换断层;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地幔柱有关,与郯庐断裂扭动关系不大等.最后质疑3个问题与地学同仁探讨.
推荐文章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郯庐断裂带
形成和解体
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
左行走滑
燕山运动
中生代
祁连—海原断裂带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祁连—海原断裂带
粘弹性松弛
Burgers体
库仑应力演化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郯城—庐江断裂
左行平移
压扭性断裂
控盆作用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南段(郯城—淮河)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郯庐断裂带
安丘—莒县断裂
浅部构造格架
断层活动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
来源期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郯城-庐江断裂带 演化阶段 动力学背景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地质·矿床·盆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9-706
页数 8页 分类号 P54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5888.2005.06.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锡奎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43 1057 16.0 31.0
2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131 3014 28.0 48.0
3 罗志立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31 945 16.0 30.0
4 孙玮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49 894 19.0 28.0
5 李小军 12 346 7.0 12.0
6 李景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5 240 5.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9)
同被引文献  (418)
二级引证文献  (239)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19)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3(2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4(2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5(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6(4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7(4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1)
2018(3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8)
2019(2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20(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郯城-庐江断裂带
演化阶段
动力学背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双月刊
1671-5888
22-1343/P
大16开
195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743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