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及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的效果、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员的健康.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多局限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治疗方面,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则较少.目的:考虑到在实际训练中针灸运用的局限性,本实验主要观察无创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鼠体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完成.实验动物:①4周龄昆明种健康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②未经训练的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方法:对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应用G6805-A型电针治疗仪(选用双相非对称脉冲,宽度0.5 ms,脉冲电压峰值控制在2 V,频率选用随机变化的疏密波,频率疏密变化范围2~30Hz),对所选穴位(相当于人体的百会、命门)在每天训练前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昆明种小鼠进行15 min刺激.然后置于水深30 cm、水温25℃±0.5℃的游泳槽中,在小鼠尾根部系以体质量的10%的负荷让其负重游泳,用秒表记录从实验开始至力竭所需时间为力竭游泳时间,力竭游泳时间的判定标准为当小白鼠用尽全力后,头部开始无法冒出水面,继之下沉至容器底部时为止.锻炼时间7 d,末次实验后将小鼠放入50 mL的密闭玻璃瓶,内置10 g钠石灰,用秒表记录其停止呼吸的时间(窒息时间).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每天在动物跑台上以15-27 m/min的速度运动,30 min/次,持续运动14 d.其中第7天和第13天各休息1 d.皮电刺激方法同上.疲劳判断标准为奔跑大鼠在接受刺激后仍跟不上预定速度,大鼠滞于跑台后半段,连续遭电击3次以上.实验前后用普通天平称取大鼠体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前后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和耐缺氧时间、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及体质量变化.结果:实验中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原因引起动物死亡.①对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小鼠第1天、第7天游泳至力竭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38.78±4.33),(30.08±3.12)min;P<0.01];[(41.35±3.45),(30.11±3.23)min,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7天比第1天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耐缺氧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40.91±4.69),(32.96±4.15)min,P<0.01].②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相差不大(P<0.05);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差异明显(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后抗疲劳时间明显延长[(165.50±13.70),(101.50±21.87),(23.33±10.46)min,P<0.01].各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幅度较其他两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鼠无论在游泳力竭时间、跑台疲劳时间上,还是在耐缺氧时间上都有显著提高;实验后鼠体质量增加明显,而皮电刺激组增加幅度最小,差异无显著性.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的一种合理综合,具有安全便捷、实用有效的特点.
推荐文章
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对鼠耐力训练体能的影响
穴位
经皮神经电刺激
耐力训练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运动疲劳时血乳酸的影响
经皮穴位电刺激
血乳酸
游泳耐力
运动疲劳
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训练疲劳的作用
训练疲劳
经皮穴位电刺激
足三里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经皮穴位电刺激
骨骼肌
耐力训练
能量
大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经皮穴位电刺激后鼠耐力训练中体能的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穴位 皮电刺激 耐力训练
年,卷(期) 2005,(36) 所属期刊栏目 运动医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7-14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872.7
字数 270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2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穴位
皮电刺激
耐力训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