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维甲酸(RA)纳米粒滴眼液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 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A、B、C 3组,进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术后滴300 μg·ml-1的RA纳米粒滴眼液,C组术后滴700 μg·ml-1的RA纳米粒滴眼液.术后观察12周,行后囊膜混浊(PCO)评分及照相,比较各组晶状体PCO情况;光镜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情况并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结果:术后12周A、B、C组发生PCO的眼数分别为10、6、4眼.B组和C组PCO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两用药组之间PCO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较B组和C组明显,各组虹膜及睫状体均未出现慢性炎症反应.结论:RA纳米粒滴眼液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无明显毒性,并且使用方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推荐文章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全反式维甲酸
后发性自内障
白细胞介素-1β
转化生长因子-β
房水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52例分析
老年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
并发症
回归分析
晶状体核
晶状体
维甲酸纳米粒的视网膜毒性实验研究
维甲酸
纳米粒
视网膜
毒性
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护理
激光
后发性白内障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维甲酸纳米粒滴眼液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维甲酸 纳米粒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年,卷(期) 2005,(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7-15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76.1|R-33
字数 30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6264.2005.03.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顾宁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182 1683 20.0 32.0
2 栾洁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 64 287 8.0 14.0
3 夏强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26 98 6.0 9.0
4 李长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 5 21 3.0 4.0
5 王梓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眼科 1 1 1.0 1.0
6 陆杨艳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维甲酸
纳米粒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1-6264
32-1647/R
大16开
南京市丁家桥87号
28-265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12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2144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