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与带压开孔中相同的焊接工艺制造了有补强圈和无补强圈两台试验模型,并进行横向弯矩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主管、支管和补强圈横向截面两侧的应力分布呈现反对称性,模型支管根部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补强圈改变了模型主管上的应力分布规律,主管上的应力集中区从支管和主管的相贯区转移到补强圈外边缘的焊缝附近;补强圈降低了模型的最大应力,提高了模型的承载能力,有补强圈模型的应力比降为无补强圈模型的1/2,但极限弯矩提高为无补强圈模型的1.45倍.
推荐文章
接管纵向弯矩下带补强圈容器极限载荷的参数化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
容器开孔补强结构
参数化分析
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开孔补强
应力分析
接触行为
接触压力
非线性有限元
开孔补强波纹腹板钢梁受弯承载力性能研究
波纹腹板
开孔
受弯承载力
试验研究
接管纵向弯矩下带补强圈容器结构的极限分析
补强圈
接管纵向弯矩
有限元模拟
极限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弯矩作用下补强圈对带压开孔管道强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源期刊 压力容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带压开孔 弯矩试验 应力集中 应力比 极限弯矩
年,卷(期) 2005,(11) 所属期刊栏目 试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3,55
页数 6页 分类号 TQ053.2
字数 35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4837.2005.1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桑芝富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95 1396 20.0 30.0
2 薛小龙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15 134 7.0 11.0
3 王志亮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17 126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带压开孔
弯矩试验
应力集中
应力比
极限弯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压力容器
月刊
1001-4837
34-1058/TH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开发区天湖路29号
26-10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86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83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