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重度失血性休克后凝血机制的变化及其处理.方法: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17例,给予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其全身及手术伤口局部出血情况,定时抽取血样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测定,对符合凝血功能障碍诊断标准者均给予输血及补充凝血因子、止血及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休克后发生全身多处出血或渗血;血红蛋白显著低于正常值,血小板明显减少;转氨酶异常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高于正常值,凝血酶原活动度(AT)显著低于正常值(与正常值比较,均P<0.01).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出血现象均得到控制,凝血机制相关指标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或P<0.01),同时转氨酶也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P<0.01).结论:重度失血性休克后均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经及时给予输血、补充凝血因子、止血及原发病治疗后,均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推荐文章
重度失血性休克42例麻醉体会
失血性休克
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产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产后失血
休克
抢救及护理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分析
妇产科
失血性休克
因素分析
临床处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重度失血性休克后凝血机制的异常改变及原因分析
来源期刊 心脏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凝血机制 凝血因子
年,卷(期) 2005,(5)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4-467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14|R554
字数 28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7236.2005.05.01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22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失血性休克
凝血机制
凝血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心脏杂志
双月刊
1009-7236
61-1268/R
大16开
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52-131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6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866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