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揭示蛋白合成抑制剂对脑缺血的不同时期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制成MCA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成放线菌酮(CHX)组、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放线菌酮组从缺血前15min开始连续测脑室放线菌酮灌注(1mg/kg·d-1),于缺血60min后再灌注l、3、7、14d处死动物,取脑冠状切面,用TUNEL染色,DNA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现象.对照组则用复方氯化钠溶液连续灌注.结果CHX组在l、3d时间分别发现(158±16)、(86±10)个阳性细胞.Tunel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第7、14dCHX组TUNEL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X组在缺血l、3、7d发现DNA梯带,第14d未发现DNA梯带形成;对照组4次均出现DNA梯带.结论脑梗塞过程一直伴随DNA片段形成.在早期,蛋白生成抑制剂似乎不能阻止DNA片段的形成,而在晚期则能有效地阻止TUNEL阳性细胞的出现.缺血早期DNA片段形成可能不依赖蛋白质合成,而1周以后,蛋白质合成才成为DNA片段形成的前提.
推荐文章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诱导因子的影响
丹红注射液
凋亡诱导因子
脑缺血
凋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放线菌酮连续灌注对大鼠脑缺血后DNA片段形成的影响
来源期刊 医学新知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缺血 细胞凋亡 DNA片段形成 放线菌酮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4,2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175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5511.2005.02.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怀钧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14 79 6.0 8.0
2 肖劲松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49 395 9.0 19.0
3 李晓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 33 125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缺血
细胞凋亡
DNA片段形成
放线菌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医学新知
双月刊
1004-5511
42-1220/R
大16开
武汉市东湖路169号
38-339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46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653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