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利用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南北古脊梁深埋岩溶裂隙水的系统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系统Ⅰ和系统Ⅱ的边界应当在严湾和吕套之间,其边界为一条由第四系地下水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位较高的可移动地下分水岭;系统Ⅰ和系统Ⅲ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系统Ⅰ北端排泄口太阳泉的水量有46%来自系统Ⅲ的补给,在萌城泉和太阳泉之间可能存在一条导水断层形成的岩溶裂隙水的强径流带.
推荐文章
宁夏南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流系统分析
西北
干旱区
深层岩溶
地下水
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
古海洋学
有机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同位素
古生物地球化学演化
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在地下水系统划分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模拟
反向模拟
地下水系统
建武向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地球化学模拟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系统划分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南北古脊梁 岩溶裂隙水 地球化学模拟
年,卷(期) 200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5-380
页数 6页 分类号 P59
字数 614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5.04.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发旺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 81 1081 17.0 30.0
2 于艳青 22 179 9.0 12.0
4 余秋生 9 111 8.0 9.0
10 薛忠岐 7 59 5.0 7.0
12 韩占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 40 507 12.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128)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3(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4(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6(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南北古脊梁
岩溶裂隙水
地球化学模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