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首先建立莺歌海盆地受埋藏深度和时间双重因素控制的孔隙度演化函数,然后利用该孔隙度函数求出地层古厚度和古埋深;选取"改进的Phillipone公式"压力计算模型预测出古地层压力,并通过实测地层压力对其进行误差校正:最后根据古埋深和古地层压力计算古流体势.通过综合分析成藏期至今的流体势场演化过程,发现流体势场演化及分布特征对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控制在不同地区、不同层位有明显差异.总体上讲,坳陷区生成的天然气有向低势区聚集的趋势,东方1-1构造带和莺东斜坡带为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区带.
推荐文章
构造演化对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差异性的控制作用
天然气成藏
差异性
构造演化
烃源岩
底辟活动
乐东区
东方区
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
莺歌海盆地
中深层
气藏形成
特征
勘探评价
勘探区
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莺歌海盆地
中新世
气源岩
气态烃
二氧化碳
共生
气藏形成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底辟优势聚集规律及勘探意义
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
底辟优势聚集规律
勘探意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莺歌海盆地流体势场演化对天然气运聚的控制
来源期刊 新疆石油地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流体势 地层压力 孔隙度 埋藏深度 天然气运移 天然气聚集
年,卷(期) 2005,(1)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28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12.12
字数 389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3873.2005.01.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震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7 979 17.0 30.0
2 李绪深 9 108 7.0 9.0
3 金博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183 7.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29)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莺歌海盆地
流体势
地层压力
孔隙度
埋藏深度
天然气运移
天然气聚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疆石油地质
双月刊
1001-3873
65-1107/TE
大16开
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58-46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5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77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