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管状和空间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构件中力学性能存在梯度的情况,提出一种性能可以变化的六面体微单元几何模型来描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及其构件的几何特性.这种微单元的结构根据三维编织立体几何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找出微单元几何形状的变化规律和编织纱线在单元中的位置及体积百分数的变化趋势,为确定这些因素与微单元局部力学性能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模型.以轴线为直线的管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为例,建立了可变微单元几何模型,详细分析了各个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这里等轴向编织花节矩形断面复合材料分析成为可变微单元分析方法的一种特殊情况,同时这种模型还可用于描述空间复杂形状多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几何特性描述,有助于这类材料及构件的力学分析.
推荐文章
三维编织体复合材料空间几何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三维编织
纺织复合材料
空间结构
几何模拟
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接头承载能力分析
复合材料
三维编织
单耳接头
破坏载荷
有限元法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宏细观多尺度传热分析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热传导
多尺度分析
宏观等效性能
细观温度场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振动阻尼特性的实验研究
三维编织
复合材料
阻尼性能
振动
损耗因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维管状编织复合材料及其构件可变微单元几何分析模型
来源期刊 复合材料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可变微单元 几何分析模型
年,卷(期) 2005,(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2-171
页数 10页 分类号 TB330.1
字数 522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851.2005.05.0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冯伟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50 545 14.0 21.0
2 马文锁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10 85 4.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51)
二级引证文献  (2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可变微单元
几何分析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复合材料学报
月刊
1000-3851
11-1801/TB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272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608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