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评价磁共振质子波谱和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反映的痫性脑损伤程度是否一致,为颞叶癫痫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10/2004-03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颞叶癫痫患者11例,以11例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被试者进行常规头颅MRI检查后,采用磁共振质子波谱检测其双侧近中颞叶脑组织,半定量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复合物、乳酸等化学物质;比较MRI与磁共振质子波谱对致病灶侧的早期检出率;并采用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分值在0~100,分值越高说明发作程度越重)评估痫性发作严重程度;同时观察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复合物)比值与痫性发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2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复合物)比值:癫痫组致病灶侧明显低于对侧和正常对照组(0.522±0.031,0.749±0.034,0.754±0.039,P<0.01);致痫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②对致痫灶侧的早期检出率:磁共振质子波谱较磁共振高(100%比63.64%,P<0.05).③致痫灶侧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复合物)比值与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得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969).结论:与磁共振成像相比,磁共振质子波谱能早期、准确地反映癫痫发作造成的脑损伤,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评分与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复合物)比值能一致反映痫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推荐文章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用于颞叶癫痫致痫灶术前定位的研究
磁共振波谱
颞叶癫痫
致痫灶
定位
脑外伤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创伤性脑损伤
脑外伤
质子磁共振波谱
脑出血致痫性发作临床分析
脑出血
痫性发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磁共振质子波谱与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对痫性脑损伤程度评估的一致性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癫痫 颞叶 胆碱/代谢 肌酸/代谢 天冬氨酸/代谢
年,卷(期) 2005,(29)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评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470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9.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晓琴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58 323 10.0 14.0
2 陈静 武汉大学医学院 149 804 14.0 22.0
3 王娟 武汉大学医学院 107 731 14.0 23.0
4 成祥林 武汉大学医学院 5 34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磁共振成像
癫痫
颞叶
胆碱/代谢
肌酸/代谢
天冬氨酸/代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