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逐级增氧体外循环方法防止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再氧合损伤的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体外循环给氧方法随机分成2组,第一组:常规高分压氧体外循环组(10例),体外循环均采用100%氧气预充和转流;第二组:逐级增氧体外循环组(10例),体外循环采用正常氧浓度(21%)预充转流,5~10 min逐渐提高至30%~60%氧气进行体外循环全程灌注.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开始后1、5和10 min,分别测定血液中心肌肌钙蛋白(TnI)、脑S100β蛋白(S100)、丙二醛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观察逐级增氧过程中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氧化细胞色素aa3(CytOx)变化,并测定颈内静脉乳酸含量,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体外循环前,两组TnI、S100β和MDA含量均在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开始后三者均上升.血清TnI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 min时逐级增氧组升高水平低于高分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S100β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和10 min时,逐级增氧组均低于高分压氧组,5 min和1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MDA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和10 min时,逐级增氧组均低于高分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显示:体外循环开始时因血液稀释HbO2稍下降,2 min迅速上升,而CytOx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是两组间在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乳酸含量在体外循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循环开始1 min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两组比较,在体外循环1、5和1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逐级增氧体外循环可以减轻常规高分压氧体外循环再氧合损伤的程度;对脑组织氧代谢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易行的体外循环给氧方式.
推荐文章
体外循环中空气法胃粘膜pH值与氧供氧耗的变化
体外循环
空气法胃张力
胃粘膜PgCO2
胃粘膜pH值
氧供
氧耗
先天性心脏病儿体外循环的再氧合损伤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再氧合损伤
体外循环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体外循环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温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逐级增氧体外循环防止再氧合损伤的作用与安全性评价
来源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氧合作用,高压 谱学,近红外线 逐级增氧
年,卷(期) 2005,(9)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4-617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5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0376-2491.2005.09.01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体外循环
氧合作用,高压
谱学,近红外线
逐级增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医学杂志
周刊
0376-2491
11-2137/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2-588
191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130
总下载数(次)
49
总被引数(次)
20530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9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8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7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6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5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9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8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7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6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5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4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3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2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1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0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4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9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8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7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6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5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4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3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2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1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0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3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9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8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7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6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5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4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3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2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1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0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9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8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7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6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5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4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3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1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0期 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