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从颗粒破碎的角度,建立了燃烧过程中单颗煤焦的逾渗破碎及其成灰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初始大孔隙率对颗粒破碎程度以及残灰粒径分布的重要影响.模拟结果再现了无大孔存在(φ=0)情况下,单颗煤焦生成单颗残灰的实验事实;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所考察的取值范围内,初始大孔隙率φ越大,煤焦颗粒破碎越剧烈,燃烧前期的破碎程度也随之升高,同时,φ越大,燃烧过程中单颗煤焦生成残灰的数目越多,平均粒径越小,而且残灰主要集中在粒径较小的范围内.
推荐文章
秸秆灰对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秸秆灰
煤焦
气化反应性
碘吸附值
煤焦中灰成分对甲烷裂解的影响
甲烷裂解
固定床
煤焦
灰成分
催化活性
失活
煤焦破碎的模拟研究
热能动力工程
破碎
逾渗
模拟
煤焦催化气化的修正随机孔模型研究
煤焦催化气化
修正随机孔模型
催化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煤焦破碎成灰模型研究
来源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破碎 逾渗 模型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41-1044
页数 4页 分类号 TK124
字数 304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253-231X.2005.06.04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明厚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72 2365 28.0 38.0
2 于敦喜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73 822 17.0 24.0
3 李庚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135 5.0 11.0
4 黄建辉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6 159 5.0 6.0
5 刘小伟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48 605 15.0 22.0
6 俞云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3 239 11.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破碎
逾渗
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月刊
0253-231X
11-2091/O4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路乙12号(北京2706信箱)
2-185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640
总下载数(次)
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