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的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参照WHO 2001年恶性淋巴瘤分类,对8例同时表达B细胞抗原及CD30抗原的弥漫性LB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临床随访.结果 8例弥漫性LBCL免疫组化CD30阳性,阳性反应定位于胞膜,其中2例伴有核旁高尔基区点状阳性,1例合并ALK呈粗大颗粒状胞质阳性,全部表达B系列抗原CD20、CD79α及CD138,2例EBV阴性,2例TIA-1阴性.组织学特征:3例呈窦性生长,2例呈明显的T/nul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核型改变,3例以普通的中心母细胞性为主.临床以老年患者多见,4例随访4~28个月,1例仍在化疗,3例情况良好,4例失访.结论 CD30阳性的弥漫性LBCL具有嗜窦性,间变性或为普通性非间变性的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可合并ALK阳性.
推荐文章
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皮肤
CD30
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肝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临床病理
肝脏
淋巴瘤
免疫组化
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B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D30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期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淋巴瘤,B细胞,大细胞 CD30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人体病理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5-65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33.4|R341
字数 362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399.2005.06.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彤 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科 28 133 6.0 9.0
2 莫伏根 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科 12 38 4.0 5.0
3 侯宁 江苏省肿瘤医院病理科 11 36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淋巴瘤,B细胞,大细胞
CD30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月刊
1001-7399
34-1073/R
大16开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内
26-54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133
总下载数(次)
26
总被引数(次)
360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