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硫酸镁和抑肽酶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影响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腹主动脉肾下段夹闭造成兔脊髓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硫酸镁组实验全程持续给予150g/L硫酸镁0.25 mL/(kg·h)静脉灌注,抑肽酶组于缺血前10 min静注抑肽酶509.1 kat/kg,缺血开始后持续注入169.7 kat/mL抑肽酶1 mL/(kg·h)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硫酸镁组等量的生理盐水静注.②定量定性评估:监测缺血前、缺血30 min、再灌注1,2,8,16,24 h后的潜伏期变化,使用丹麦PANTEC公司生产的Kepoy型四导联诱发电位仪;再灌注24,48 h后对动物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5分制法:后肢完全瘫痪为0分;后肢严重不完全瘫痪为1分;后肢可运动,但不能跳跃为2分;后肢可跳跃,但有明显不稳为3分;后肢可跳跃,但有轻微不稳为4分;后肢运动功能完全正常为5分);缺血再灌注48 h后,观察并计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克隆神经微丝抗体染色后切片.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3组27只.①各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硫酸镁组和抑肽酶组再灌注1,2,8,16,24h均短于对照组(P<0.05);硫酸镁组再灌注8,16,24h短于抑肽酶组[(33.9±1.5),(38.4±1.8),(39.3±1.9)ms和(35.6±1.4),(40.5±1.9),(41.7±1.6)ms,P<0.05].②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24和48 h硫酸镁组、抑肽酶组高于对照组[(3.94±0.37)和(3.73±0.95)分,(3.98±0.44)和(3.02±0.22)分,(2.81±0.56)和(2.31±0.35)分,P<0.01],再灌注48h硫酸镁组高于抑肽酶组(P<0.05).③各组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计数:再灌注后48h,硫酸镁组,抑肽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各组组织病理学改变:硫酸镁组缺血再灌注后48 h,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胞质均匀.大部分细胞核居中,轮廓清晰可见,神经微丝抗体染色呈丝网状均匀分布于胞浆中,前索轴突分布均匀.抑肽酶组缺血再灌注后48 h,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多极形,细胞核大多位于中央,核仁清晰可见,尼氏体呈网状均匀排列于核周,胞浆均匀深染前索分布均匀.对照组前角运动神经元空泡变性,中央尼氏体溶解消失.核固缩变小,呈三角形,胞核结构大多萎缩消失,神经微丝抗体染色阳性,神经丝紊乱,稀疏结构大多萎缩消失,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硫酸镁与抑肽酶均能改善脊髓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病理损伤.虽然两者的脊髓保护作用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早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前者的保护作用较后者有显著增强的趋势.但两者合用可否有协同增强效应尚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