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病变在脑,运动障碍是其临床表现.应用头部注射可兴奋大脑皮质,加快血液循环,恢复脑细胞代谢功能.应用四肢注射可缓解肌痉挛,调节张力,纠正异常姿势.尤其是注射到L4~5,轻度刺激神经根,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目的:比较传统穴位针灸、按摩、穴位药物注射维生素B1,B12方法治疗脑瘫运动发育迟缓者的效果.设计:对比分析.单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对象:选择1991-10/2002-11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脑瘫患儿1 239例.纳入标准: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监护人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遗传代谢病,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引起的运动障碍,以及运动发育迟缓.方法:①初期治疗阶段:1991-11/1992-10应用针灸+按摩治疗脑瘫69例,年龄0~1.5岁,平均(1.1±0.4)岁;病残程度轻中度.大部分为痉挛型,少数为椎体外系型和张力低下型等.完全取传统的穴位针灸、按摩,每天各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15 d.平均四五个疗程.②第1次治疗方法改革阶段:1992-11/1996-06应用少量维生素B1和B12加生理盐水稀释,进行药物注射治疗脑瘫患儿349例,年龄0~2.5岁,平均(1.4±0.5)岁.头部加一个运动区,其他为传统穴位,类型基本同前.病残程度为轻~重度,以轻中度为主.头部,以平刺头皮出现1.0~1.5 cm大小的皮丘为限.四肢每个穴位注射1.0~1.5 mL.均注射到肌腹部,交替注射,每周4次,12次为1个疗程,间隔10~15 d,平均四五个疗程.③第2次治疗方法阶段:1996-07/1998-11应用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方法治疗脑瘫患儿440例,年龄0~4岁,平均(1.6±0.5)岁,病残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头部大部分按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选择与运动、智力、语言,听视等在头部的投射区选注射点(位点)及少数传统穴位.四肢:传统穴位占多数,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各疗程间隔10~15 d.其中下肢重者加选腰椎间隙(L4~5),2岁以内者每次注射3~5 mL,2岁以上者每次注射5 mL,每周2次,每次只注射一个位点.6个月内者不注射.④第3次治疗方法改革阶段:1999-01/2002-10在头及四肢部基本以位点注射为主的方法治疗脑瘫患儿381例.头部基本按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选择注射位点.四肢基本按局部肌肉的生理功能选择注射位点加少部分穴位,椎间隙注射方法同前.收治年龄为0~7岁,平均年龄(2.7±1.2)岁.病残程度中仍为重度者多.⑤各个阶段的患者在治疗前要进行评价.6个月以内须有脑损伤的早期的症状,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结合Vojta姿势反射异常.年龄大者,要有明显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⑥在每个治疗方案总疗程结束后,平均3个月来本中心复诊1次,一直随访到18个月.较远的外省市患儿根据通讯地址、电话或信件随访.主要随访内容为运动,姿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合患儿的年龄),其次是智力、语言等.⑦疗效判定结果:正常化: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正常同龄儿,生活完全自理,年龄为1岁内轻重度者及2岁内的中度者,伴随症状少而轻的四肢瘫、双瘫、三肢瘫、偏瘫、双重型偏瘫、早期的锥体外系型;显效:基本达正常同龄儿,快速运动时可见不协调,生活基本可自理.本组可出现任何年龄,为2岁内的中重度者及少数重度的四肢瘫、双瘫、截瘫、双重性偏瘫、偏瘫型,伴随症状少、轻;有效:较治疗前有进步,运动不协调,异常姿势相对固定,已有肌萎缩.粗大运动有改善,动作较迟缓,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本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重度双重性偏瘫、双瘫型、四肢瘫型、年长儿的锥体外系型、肌张力低下型等;无效:姿势固定,肌萎缩明显,肌肉呈硬直状的双重性偏瘫型、四肢瘫型、年长儿锥体外系型,张力低下型.有效例数=(正常化+显效+有效)例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治疗方法治疗脑瘫效果比较.结果:初期治疗结束后,有效51例,无效18例,有效率73.9%;第1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结束后,有效323例,无效26例,有效率92.6%;第2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结束后,有效426例,无效14例,有效率96.8%;第3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结束后,有效370例,无效11例,有效率97.5%.第1~3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初期治疗效果(P<0.01),第2和3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第1次治疗方案改革阶段治疗效果(P<0.01).结论:位点+穴位药物注射和以位点为主的药物注射治疗脑瘫效果比针灸按摩和传统的穴位注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