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2003-10/2004-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急诊留观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脑梗死组;随机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3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1,3,7,14天肘正中静脉血5 mL,置于普通干管,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立即保存于-80℃冰箱中待测.对照组血清为健康者清晨空腹时同样方法采集,每人只测一次.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测定系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分别于第1,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防治并发症、支持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14 d后,按康复状况分为显效组(基本痊愈或显著进步),进步组(进步)和无效组(无变化或恶化).在患病第3天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对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分.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对第3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①86例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9.1±3.2),(18.9±5.2),(11.7±4.5),(8.2±1.6)μg/L,t=9.91,17.05,10.45,15.67,P<0.001];且第3天明显高于第1,7天(t=14.96,10.45,P<0.001).②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3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1),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P<0.01).③显效组、进步组、无效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4.9±2.6),(18.6±1.5),(24.5±1.2)μg/L,F=23.1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升高,且随病程发展不同时期升高的程度不同,其含量可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脑损害程度及估计预后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