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2003-10/2004-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急诊留观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脑梗死组;随机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3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1,3,7,14天肘正中静脉血5 mL,置于普通干管,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立即保存于-80℃冰箱中待测.对照组血清为健康者清晨空腹时同样方法采集,每人只测一次.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测定系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分别于第1,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防治并发症、支持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14 d后,按康复状况分为显效组(基本痊愈或显著进步),进步组(进步)和无效组(无变化或恶化).在患病第3天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对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分.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对第3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①86例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9.1±3.2),(18.9±5.2),(11.7±4.5),(8.2±1.6)μg/L,t=9.91,17.05,10.45,15.67,P<0.001];且第3天明显高于第1,7天(t=14.96,10.45,P<0.001).②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3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1),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P<0.01).③显效组、进步组、无效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4.9±2.6),(18.6±1.5),(24.5±1.2)μg/L,F=23.1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升高,且随病程发展不同时期升高的程度不同,其含量可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脑损害程度及估计预后的客观指标.
推荐文章
甘露醇对急性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甘露醇注射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梗死
蚓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蚓激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梗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免疫放射分析 急性病 脑梗塞/血液 血清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代谢 神经元
年,卷(期) 2005,(3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14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2
字数 50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32.07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铭维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109 711 13.0 19.0
2 苑振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 22 125 7.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33)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免疫放射分析
急性病
脑梗塞/血液
血清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代谢
神经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