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ies,SpA)是一组累及脊柱、外周关节、关节周围结构及关节外组织的疾病,多侵犯青壮年男性,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目前多数人认为肌腱韧带附着点是SpA病变的首发部位,因而附着点炎是SpA最重要的病理基础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的:对比健康志愿者和SpA患者肌腱韧带附着点血流的差异,探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CD)在协助评估附着点病变中的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非随机正常对照的基础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风湿科、超声科及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对象:病例组纳入2001-08/2002-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愿意接受CD检查的30例SpA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1991年欧洲SpA研究组关于SpA的分类标准,其中男24例,女6例;对照组纳入3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年轻健康工人和医学生,所有对照者均无关节病和慢性腰背痛病史,自愿参加,其中男22例,女8例.干预:以CD测定每例人选的健康志愿者和SpA患者下肢18个附着点的血流,并以半定量法进行分级.主要观察指标:附着点血流情况.结果:30例健康志愿者,有5例(占16.7%)至少在1个附着点检测到血流,全部540个被检附着点中,共有9个检测到血流信号,均为1级血流,附着点血流阳性率为1.7%;而30例SpA患者中有24例(占80.0%)至少有1个附着点检测到血流,全部540个被检附着点中,共有84个检测到血流信号,其中检测到1、2、3级血流的附着点数分别为19,33和32个,附着点血流总体阳性率为15.6%,经x2检验,SpA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间附着点血流阳性率及其血流级别构成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CD是检测附着点血流的一种有效手段,SpA患者下肢附着点存在明显的血流异常.
推荐文章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诊断价值
多普勒超声
慢性肾病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心理状态的研究分析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心理因素
量表
临床研究
膝关节肌腱和韧带的MRI新技术应用进展
膝关节
肌腱
韧带
磁共振成像
T2*mapping
超短回波时间
扩散加权成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普勒对脊柱关节病患者肌腱韧带附着点血流的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柱疾病 关节炎/诊断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6-21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1.2
字数 173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06.04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荣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 197 1308 17.0 23.0
2 余步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 22 103 7.0 9.0
3 任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 158 1231 18.0 26.0
4 古洁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 153 1149 16.0 27.0
5 黄烽 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 274 1996 21.0 30.0
6 李天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 22 111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柱疾病
关节炎/诊断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