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对植被原生演替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植被原生演替过程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生物因素包括种子的传播方式、对原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物种之间的关系等,依靠风力传播、对裸地的极端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物种更容易成为原生裸地的早期定居者,某些微生物在植物的定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生物因素则包括裸地表面的形状(凹、凸、平)、粗糙度、与岩石的距离等,一些特殊的微环境能够为植物的定居创造更为优越的水分、养分条件,促进植物的定居.植被原生演替是生物驱动因素与环境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的消长决定原生演替进行的模式.大量的研究表明,植被原生演替过程并不完全遵循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顺序,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被原生演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与原生裸地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将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早期定居种的适生特征(包括解剖的和生理的)以及各种微生物对植物定居过程的影响;各种非生物环境因素对植物定居的影响.
推荐文章
滨海湿地植被演替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红树林
盐沼
海草
干扰
时空互代法
孢粉组合
基于生态恢复的植被演替研究进展
植被演替
生态恢复
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植被原生演替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植被 原生演替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定居
年,卷(期) 2005,(12) 所属期刊栏目 专论与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83-3389
页数 7页 分类号 Q145+.2|X171.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5.12.03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文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33 6701 46.0 80.0
2 许晴 37 520 11.0 22.0
3 许中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90 855 16.0 26.0
12 鲍维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植被
原生演替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定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