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煤的脱挥发分过程和焦炭的燃烧都会导致颗粒的破碎,破碎对燃烧特性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如煤粉的燃烬时间、飞灰粒径分布等)有很大的影响.孔隙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大孔隙率的变化是导致破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运用逾渗理论计算了破碎发生时的临界孔隙率,并讨论了反应温度、初始孔隙率、粒子导热率等条件对孔隙率变化(即破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破碎越容易发生;一般破碎发生在颗粒的中心处;反应气体与炭粒热导率比值越大,大孔隙率越易达到临界值,破碎发生机率增大.
推荐文章
淮南煤焦颗粒内部孔隙结构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等温吸附/脱附法
孔隙结构
BET方程
Freundlich方程
分形理论
生物质颗粒孔隙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变化
生物质
热解
孔隙结构
吸附/脱附
分形维数
O2/CO2气氛煤焦的燃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
O2/CO2气氛
煤粉燃烧
N2吸附
孔隙结构
扫描电镜
燃烧过程对页岩灰孔隙结构的影响
油页岩
页岩灰
燃烧
孔隙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燃煤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化对煤焦破碎的影响
来源期刊 煤炭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破碎 孔隙率 临界孔隙率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煤炭转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7-110
页数 4页 分类号 TQ531~533
字数 333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8-8725.2005.06.07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明厚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72 2365 28.0 38.0
2 于敦喜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73 822 17.0 24.0
3 李庚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135 5.0 11.0
4 黄建辉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6 159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破碎
孔隙率
临界孔隙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煤炭技术
月刊
1008-8725
23-1393/TD
大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古香街30号
14-252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677
总下载数(次)
45
总被引数(次)
77308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英文译名: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973.gov.cn/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农业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