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效果寻求更佳新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探讨可能的研究方向.方法对我院1990~2005年收治的20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理分型、发现原发病灶至发生脑转移的间隔时间、脑转移灶的数量、部位、治疗模式、患者初诊时的PS评分、年龄、生存时间,寻求其发生发展规律,结合目前有关进展,探讨可能的研究方向.结果具有明确细胞学、头颅MR诊断依据的仅151例(73%).其中男性55.3%,女性.44.7%,中位年龄55岁.腺癌为主占74.4%,鳞癌18%,其他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未能明确分型者占7.6%.脑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额叶(20%)、顶叶(16%)、枕叶(9%)、颞叶(9%)、小脑(8.4%)、脑膜(4%).有较连续相对完整诊疗记录的仅63例,首次诊断即合并脑转移的占66.7%,原发灶未能手术治疗后疾病进展出现脑转移的占20.3%,中位间隔时间为7个月;原发灶完全切除后术后出现脑转移的占13%,中位间隔时间为11个月.生存期等随诊资料齐全可供分析的仅41例,此41例病人中,中位生存期14个月.出现脑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1年生存率15.4%,仅有1例脑转移后的2年生存.结论 (1)第3代化疗方案与放疗同期进行可能会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2)诊疗期间发生脑转移的间隔时间最短为2~11个月,生存期波动幅度较大,难以确定预防性脑放疗的介入时机.用蛋白质组学或基因分析的方法或许可以进行筛选,找出易于发生脑转移的病人,以实施预防性放疗.(3)对重要功能区进行较积极的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对改善症状有好处,尚需进一步确认其对生存期的影响.(4)小分子药物较一般化疗药有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优势,但实际上的效果尚需更多的随机实验进一步证实,有效的药物仍在寻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