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雄兔体内雄激素水平变化特点.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4在空军总医院动物研究中心和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60只4~5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模型组(n=52)和假手术组(n=8).模型组进行冠状动脉结扎.造模3周后随机挑选10只模型兔继续观察到第15周,分别于造模前、心肌梗死后3,15周测定血清游离睾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水平,并于同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结果:术后3周模型组、假手术组仍存活40,8只,15周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存活7只.测兔血清雄激素水平时,由于部分兔子的血样不合格而剔除.①心肌梗死后(心肌梗死后3周即视为心力衰竭)3,15周模型组雄兔血清游离睾酮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00.02±23.99),(65.23±20.53)ng/L;(132.00±24.49),(127.50±19.00)ng/L,t=3.31,5.68,P<0.05].②心肌梗死后3,15周模型组雄兔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0.060±0.014),(0.060±0.010)mg/L;(0.086±0.010),(0.087±0.020)mg/L,t=3.94,2.92,P<0.05].结论:从雄激素变化的角度讲,结扎兔冠状动脉后制作的心力衰竭模型具有复制人群心力衰竭的特征.本实验中心力衰竭雄兔血清游离睾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水平显著下降,说明了雄激素水平下降是机体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分泌反应之一.
推荐文章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机制
综述
不同中药复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益气活血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胶原Ⅰ型
胶原Ⅲ型
肺动脉高压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病中的预测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肺动脉高压
预测作用
危险因素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心力衰竭
心肌细胞
活血方药
益气方药
大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雄兔体内雄激素变化特征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肌梗塞/病理生理学 雄激素类 结扎术
年,卷(期) 2005,(19)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27
页数 2页 分类号 R542.2
字数 33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19.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小鹰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 405 2442 23.0 32.0
2 樊瑾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 26 171 8.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肌梗塞/病理生理学
雄激素类
结扎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